吉隆人以善舞龙凸显 “粗犷”之美,而吉隆别具特色的精美小吃则折射出吉隆人如打磨时尚女鞋一般细心地经营生活。日前,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惠州边界行”采访小组(下称采访小组)在吉隆品尝到十分稀罕的特色小吃吉隆粘米蔬和灯盏粄;来到久负盛名的吉隆郭师傅饼店,了解到郭师傅将在惠东开三家分店,并在适当时公布月饼配方。
灯盏粄在吉隆小吃店、餐馆和菜市场都能买到。
●特色小吃
灯盏粄粘米蔬来历成谜
在吉隆采访期间的一次早餐中,采访小组吃到一碟用萝卜丝做馅和一碟用红豆做馅的粘米蔬,以白糯米粉做皮的粘米蔬形似橄榄,柔软而味香,吃起来十分可口,很快被一抢而空。
当日午餐,采访小组又吃到一碟灯盏粄。灯盏粄这次上桌没有遭到“哄抢”,因为这回吃的是半成品。被端上桌的灯盏粄有两碟,其中一碟是被碾得薄薄的面粉皮,另外一碟则是虾仁、菜粒、肉粒和胡萝卜粒等馅料,可以根据个人口味用面粉皮包住不同的馅料来吃。灯盏粄面粉皮形似路灯,虽薄但颇有嚼劲。采访小组7人都是平生第一次吃到此种小吃。
据悉,冬至这一天,许多吉隆人家备“五牲”祭拜天神,用糯米粉和开水搓成团,然后用双手揉成一个个橄榄状的“小汤圆”来祭祖,民间认为小孩子吃了汤圆就“大一岁”。有些则不做汤圆,用糯米粉或粘米粉搓成团压成薄皮,中间用萝卜丝配以虾米、猪肉、胡椒粉等为馅料做成半月形萝卜包,称“冬包”、“角仔粄”或“粘米蔬”。这种习俗延续至今。
灯盏粄和粘米蔬如今在吉隆小吃店、餐馆和菜市场都能买到。奇怪的是,采访小组问了许多当地人,都不知道这两种小吃的具体来历以及流传了多久。不少当地人说,这两种小吃只有吉隆才有,很多外地人来到吉隆,都称是第一次吃到。而在《吉隆镇志》里面也未出现关于粘米蔬的详细介绍,对于灯盏粄更是只字未提。
●郭师傅月饼
买月饼要排上一整天的队
与吉隆镇鞋业同样久负盛名的还有郭师傅月饼。每逢中秋前夕,郭师傅饼店门前都会出现排队购买月饼的场景,最长的要等上一整个白天。不过,今年9月份,一个关于郭师傅月饼使用地沟油的帖子在网上流传,一网友因为帖子的内容而质疑郭师傅月饼
郭师傅饼店生产车间。 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方炳徐 摄
日前,采访小组来到郭师傅饼店,这家外观并不起眼的饼店,里面漂亮整洁的装修风格与“零下五度”面包店颇有几分相似,货架上摆放着各种面包、蛋糕、饼干等。郭师傅说,除了中秋期间生产月饼,其他时间就生产面包和蛋糕等。
在郭师傅的引领下,采访小组打开两道可密封通道的铁门,期间经过两次消毒术清洗鞋底,才进入郭师傅的生产车间。10多名工人全副武装,身穿纯白色的工作服,戴着白色工作帽、口罩和手套。鸡仔饼的馅料搅拌机在轰鸣中运转,散发出阵阵浓郁的香味。地下摆放着几大桶已经用剩一半的鲁花牌花生油。随后,郭师傅又拿出质监部门的检测报告和购买鲁花牌花生油的发票向采访小组证实,自己生产的是放心月饼,并未使用地沟油。
郭氏月饼曾是朝廷贡品
预想中的郭师傅是个饱经沧桑、有着丰富阅历的老者,但出现在我们眼前的郭师傅却是个年仅43岁的中年男子。他红光满面,笑容可掬,谦逊而友好,令采访小组倍感意外。
郭师傅全名叫郭汉光,祖籍惠东县安墩镇。据他介绍,郭师傅月饼历史久远,明朝时期,郭氏祖辈便在江苏制作月饼,且声名远扬,郭氏月饼一度成为朝廷贡品。后来郭氏举家迁徙,先到福建,后定居惠东。此间,郭家一直秉承祖艺,制作月饼。
郭师傅月饼看上去并不漂亮,也不高雅,且饼皮较硬。但其五仁叉烧月饼却以纯、香、脆而著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名扬惠州,如今更是出口东南亚。
郭师傅月饼为何如此受欢迎?据郭汉光介绍,郭师傅月饼用料比较丰富,其中核桃仁、杏仁、瓜子等从云南购进,好的用料使得制出来的月饼味道不杂,口感香醇。其制作一直延用祖辈的传统手法,包括陈皮加工、叉烧肉制作等10道工序和饼皮压制、加酥等18种工艺。
“接下来我打算在惠东开三家分店。”郭汉光告诉记者,为了扩大经营,同时让消费者更方便地购买到郭师傅月饼,三家新店预计在明年初开张。
郭汉光还表示,为了使郭师傅月饼制作配方不失传,为了让更多人吃到郭师傅月饼,他将考虑在适当时公布郭师傅月饼的制作工艺和配方。